瓷砖为什么要泡水?
首先这得从瓷砖本身说起了,经过人工烧制而成的瓷砖,其内部都是有很多细微的孔洞,如果没有铺前泡水,就会在铺完之后吸收砂浆中的水分,造成粘贴不牢、甚至空鼓脱落的现象。
瓷砖需不需要泡水取决于其内部孔隙率的大小,对于一些孔隙率<0.5%的优质瓷砖而言,泡不泡水问题不大,但对于其它的瓷砖,就不行了。小编可以很认真负责任的告诉大家,市场上99.99%的瓷砖孔隙率都>0.5%,所以实在没有必要为图一点小方便,就省了这道不过是稍微耗点时间,却不花钱的工序!

那么对于那些需要“泡水”的瓷砖,具体应该怎样做呢?
既然说“泡水”,那么瓷砖就一定要全部浸入水中,一般施工方会准备一个大盆。不过也有一些不负责任的施工队,将瓷砖摞起来用水管向上面淋水,这样只能将瓷砖浸湿,并不能让瓷砖充分“喝饱”,铺贴后很可能会出现各种问题。
泡多长时间合适?
由于不同瓷砖的吸水率不同,因此没有一个具体的标准。但是最终的结果是要瓷砖把水“喝饱”,不再冒气泡为止。吸水率高的,泡得就要久一些。雨季天因其空气湿润,时间也要相应缩短;酷暑天气干燥时,时间则要相应增长。
对于那些需要泡水瓷砖忽略了这个步骤,会有影响吗?
每种瓷砖的吸水率是有区别的,如果不泡水,太干燥的话会大大的减少使用寿命。在铺贴前将瓷砖泡水,是为了让其中的孔隙充分吸收水分,吸收充足的水分后,再抹上水泥砂浆,就不至于吸干瓷砖的水分,这样的话使铺贴质量能达到一定的标准,就不容易出现贴后瓷砖空鼓,脱落、裂纹等现象。
不泡水的瓷砖与砂浆之间的粘结不够紧密,容易出现空鼓瓷砖容易掉下来。
所以我们需要选对瓷砖,并且要懂得分它们的种类。
如何分辨瓷砖的种类?(1)瓷片比较薄,一般情况下最厚的也就8mm左右,而且比较轻,在背面倒进一杯水是可以全部吸收掉的。(2)无釉砖,基本上通体砖,玻化砖,抛光砖都叫无釉砖,内外一致,花色比较单一。(3)有釉砖,就是在胚体上要再做一层釉,光面的叫做全抛釉砖,磨砂的就叫釉面砖,做了点旧的就叫仿古砖,花纹的多变。(4)微晶石,用玻璃做的表面,更亮,花纹更漂亮。